我喜歡研究文字、文詞、文藻、文言、文理、文法、文筆,進而喜歡上文思、文墨、文章。
古代政府建造文庫,用以收集賢人典籍;設立文苑、文壇,讓更多文人雅士有聚集的時機與交
流的場所。
朝政雖然一代一代換,但是,文人雅士所創作出來的文章,卻被妥善收集成文選或文獻。
這些優秀前輩遺留下來的文選與文獻,便會被收藏在文庫或藏書閣之中,永遠流傳。
這,就叫做『文學傳承』。
我的心裡一直存在著一個疑問:古代有,為何現代沒有?
這樣說,有些言過其實。在資訊、科技與知識爆發的二十一世紀,怎麼可能沒有?
但,我所指的,不是正統的國家藏書機制。
在國家藏書機構裡的典藏,代表著一個國家的文化、歷史,甚至於政策。
相對的,這些典藏在外交上,便更加意義非凡,絕對足夠讓外國人為之驚嘆。
既然如此,那麼,我剛剛提到的問題,又是指什麼?
人,分為千萬種;文人,也有千百樣;文章,就更是千變萬化。
只要生而為人,就會有其與生俱來的獨特思想。而思想,大多會經由『口述』與『文字』兩個管道
來闡述、表達與留芳千古。
名留青史的文人,多半會被賦予文豪、文聖等美名。
那名不見經傳的文人呢?他的文思、文墨、文章,就不算是思想?也不算是創作了嗎?
這是我要問的問題!
全天下,每一個人都有其獨立的思想意識,每一個人也都有表達意見的空間。
看或聽的一方,可以選擇看或不看;聽與不聽!當然,要是雙方層次相當、看法相近,那也可以表
達適當建議,彼此切磋、互相交流與成長。
互相交流,是文人必備的氣度。不過,互相交流並不代表唇槍舌戰。
( 現在可能要改為『打字槍、回覆戰』)
有制度的企業,大多會鼓勵員工對一個新政策提供可行性建議,而絕不是意見。
意見,代表個人的意思與見解,可能就某方面來說,不夠客觀、公正,容易造成紛爭,甚至分裂。
建議,建立一個新議題,讓大家一起良性討論,最後從中選擇最好的,決定行之。
不妨感受一下,意見與建議之間,孰優?孰劣?
問題再回到原點。
名不見經傳的文人呢?他的文思、文墨、文章,就不算是思想?也不算是創作?
相信在剛剛的約略解釋下,大家應該能夠體會,我要問的是指什麼。
是!
在人世間,充斥著不少,空有滿腹思想,但運氣或命理無法配合,而終生默默無名的小文人。
對這些為數不少的小文人來說,他們的文墨,到底能不能算是正統?有沒有人願意接受?
這,是我真正要問的問題!
現在時下,流行一種稱為『部落格』的新潮產物。五光十色、千奇百怪,讓人看得眼花撩亂、目不
暇給。
難道這些人,不算小文人?他們令人感嘆的文,不算思想文?
我想,這個答案,你我心知肚明,毋須贅述。
那麼,文獻與文選之中,為何他們不能佔有一席之地?
這幾年來,經由『部落格』的蓬勃發展下,慢慢帶動了『網路小說』的流行風潮。
看小說,不用再像古早時代,必須買到書,才能看。
寫小說,也不用再像以前一樣,必須有出版社買,才能寫。
只要自己的文筆尚可、腦子裡有一些獨特的想法、再加上擁有操作電腦網路的能力,那麼,你就可
以自在寫小說、開心當作家。
( 哪怕是,只在自己的部落格中當作家,也可以很自得其樂。 )
不是嗎?
那麼,這些網路小說之中,就沒有值得人稱讚與收集的嗎?
如果有的話,
我還要問的便是,由誰來做稱讚與收集的動作?有誰能無怨無悔的......一直做這件事?
寫小說的便利,讓很多原本沒有機會實現夢想的人,摩拳擦掌、躍躍欲試。
對於經常喜愛隨性寫作的人而言,靈感幾乎是有如潮水般,滾滾而來、勢不可檔。
可想而知,筆記型電腦與無線網卡的龐大商機中,有一小部份來自於此。
這也算是那些默默無名的小文人,為經濟帶來的小小功勞。
小說雖然可以依其內容主題,概略分為言情、武俠、科幻、推理、另類與恐怖等類型。
但是,小說本身卻因作者個性不同,而呈現出千百種不同的寫作風格與理念表達方式。
每一位作者的小說,自成一派格調。
正因為如此,坊間一直不乏讓人看了以後,為之動容的故事。
甚至溫暖讀者空虛寂寞或受傷沉重的心,讓原本失意的讀者,重新燃起對生命的期待………
從小對作文一竅不通的學生,因課業壓力的沉重,轉向小說世界尋求短暫精神寄託。藉由閱讀好作
品,而使自己獲得課業上突飛猛進的,大有人在。
這些,都是小說作家筆下創造出來的功勞…….不論他有沒有名氣!
除了喜歡文字外,我也喜歡小說。
小說一詞,最早出現在《莊子。外物》篇。但在這裡所指的是瑣碎淺薄的言論或是小道理,並非現
行市面上所見的小說。
一直到了《漢書。藝文志》列,才第一次承認小說是一種獨創的學術流派。
不過當時的社會,對小說並不禮遇。他們認為小說是街談巷語、道聽塗說的虛構故事,甚至難登文
學聖殿。
在此不禁要問:愛隨意寫寫,又不小心被父母發現的各位,是否曾被長輩奚落過?嘲諷過?
這一切,其來有自,也不用太過埋怨父母不能理解自己熱愛創作的心。
( 因為,寫小說,或許真的不能當飯吃……)
舉凡天下之事,都有一體兩面。關於理念問題的答案,也沒有絕對的是與非!
人界中,有著物極必反的道理,不論任何事,只要參雜了『太過』與『不及』,那都會引發不良的
後果。
小說像醇酒,小酌可以怡情;豪飲肯定傷身!
不但傷身,可能還會因沉迷,而喪失個人自主生存意識,終至走火入魔、無法自拔。
天無三日晴;花無百日紅。同樣的,小說世界裡,也沒有永遠誓死支持的讀者。
最主要的原因在於,小說寫的多是反映當時社會型態、人倫發展、生活層面與作者個人當時的天馬
行空。
可能有真實;也可能是虛幻。
在這片創作天地之中,何者為真?何者為假?真者絕對真?假者肯定假?
誰能判斷其中虛幻成分的比例?誰又能確定小說內容全屬虛構?
這問題的答案,不在你我身上。只有老天跟作者本人,最清楚。
縱使作者高聲疾呼:『如有雷同,純屬虛構』,但其間部分橋段卻仍帶給人如幻似真且十分強烈的
感受。
這正是來自於讀者身上……『曾經擁有』與『感同身受』下的感動。
一般世人,如何看待小說?
你,又如何看待小說?
是在上廁所時,排解時間用的『二號小說』?
還是.......自己過去遭遇下的一種寫照?
你,用『眼睛』看小說,還是........用『心』看小說?
如果,小說真能成功寫進讀者心坎之中,
那麼,為何不能人人成名?
又為何通往成名的路上,荊棘密佈、妖魔當道?
為何這樣深入人心的小說學派,不能進入文學殿堂?
《以上言論,只代表本人淺薄、單純的想法,如有不妥與得罪之處,還請海涵》
【未完待續】
留言列表